社会上有一类人,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,但精神上还没断奶。
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,既不会社会规则,也不通人情世故,缺少独立性,缺少责任感。
他们有个一同的名字,巨婴。
01.你不让孩子吃苦,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。
爱孩子,保护孩子,是所有动物的本能。
但爸爸妈妈过度的保护,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,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,吃到的将是一碗“苦果”。
冯梦龙在《古今谭概》中讲了一则“翠鸟移巢”的寓言:翠鸟为了防止灾祸,开始时总是把它的巢筑得非常高。
小鸟孵化出来将来,翠鸟很喜欢它们,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,就把鸟巢移低一些。
等小鸟长出了羽毛,翠鸟更疼爱它们了,把鸟巢移得更低。
如此,大家易如反掌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。
韩非子曾说:“夫严家无悍虏,而慈母有败子。”“爱之太殷,忧之太勤”,孩子就会培养任性、骄狂的习性,甚至走上歧途。
孩子就像一棵树,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,树木才能长的挺拔。
假如,由于不忍心,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,任其疯长,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法帮他剪掉。
这世界一直都是公平的,苦尽才有甘来。
那些没吃苦便得到的甜,总有一天要还回去。
爸爸妈妈给孩子塑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,最后只能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。
02.你不让孩子吃苦,他会让爸爸妈妈吃苦。
不久前,一则“北大男孩12年不回家,拉黑爸爸妈妈6年!还写万字控诉长文”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。
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,通篇充斥着负面词语。
高考考试理科“状元”、北大本科、留美硕士王猛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爸爸妈妈的“过度关爱”。
“我妈妈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,喜欢按我们的爱好包办事情。”高中毕业前,王猛所有些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。
原本以为,考上北大,就能离得远远的家乡,逃离爸爸妈妈的“控制”,但依旧没。
“就在离开前,家人需要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,请她之后多多照顾”。
毕业后,在历程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,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。
然而爸爸妈妈的“关爱”如影随行,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“老友”照顾他。
2012年前后,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,王猛拉黑了与爸爸妈妈所有些联系方法,与“家”彻底告别。
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,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。
近期10年,王猛仅回过一次家,还是“例行公事”——更换过期身份证。
那是2015年春季,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,只由于需要向爸爸妈妈拿户口本,在家里停留了不到10分钟。
“每年新年都有人问,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,我都说他在美国,忙。”王猛妈妈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。
王猛的信或许是真实案例,或许如一些网民所说,是写手的编造,但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。
在这一极端例子中,不少人都能看到我们的影子。
很多父母分不清爱与过分娇纵,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、宽容、赏析,而过分娇纵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。
刘墉曾感叹说,“今天有多少孩子,既要美国的自由,又要中国的溺爱,没美国孩子的主动,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。”
“宠狗上灶,宠子不孝。” 你不让孩子吃苦,最后孩子会让爸爸妈妈吃苦。
03.爸爸妈妈给孩子最深沉的爱,是放下。
于丹说:“这个世界上所有些爱都以聚合为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离别为目的,那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,爸爸妈妈真的成功的爱,就是让孩子尽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离别出去,这种离别越早,你就越成功。”
换句话来讲就是,有一种爱叫放下,不放下的爸爸妈妈,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。
即便有再多的不舍,爸爸妈妈都需要忍痛放下,由于孩子的将来需要由他们自己去走。
只有放下,让孩子脱离“爸爸妈妈”这个舒适区,他才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,才会有更高的视线、更大的格局。
不然,爸爸妈妈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,爸爸妈妈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。
孩子的生活,只不过重复爸爸妈妈的生活。
明智的父母,应掌握放下,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,大家不是居高临下,俯身教诲,而是站在孩子身旁,与他肩并肩,伴随他们走过精彩的一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