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任何一种教育现象,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,他的教育成效越大。”所以,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,应通过“启发、暗示、商量”等形式来进行。
暗示,是无声的教育,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教育。下面几种情景暗示,可能能在教育孩子时对你有所帮助。
表情暗示
家来了客人,瓜瓜开心得忘乎所以,发起了“人来疯”。他一会狂笑,一会尖叫,连父亲的眼神也视若无睹。于是父亲猛地皱起了眉头。这下,瓜瓜总算看到了,声音也减少了不少。
分析: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,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,譬如一定、可以、不可以、不该等等,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。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,孩子做了好事,你对他赞许地址点头;孩子经过努力,解开了一道题,你对他会心地笑笑,都是一种最好的勉励。
眼神暗示
吃过晚饭,父亲给东东讲故事。讲着讲着,东东的双手就搞起了小动作。父亲没停下来,不过他用双眼紧盯着儿子的小手。不一会儿,东东的双手就“安静”了。
分析: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,比语言能更细腻明确地表达感情。眼神暗示就是用双眼把要说的话,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。
动作暗示
晚上9时多了,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。母亲一声不吭,站起来把小飞床上的被子铺开。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小飞,小飞看后立刻睡觉去了。
分析: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我们的想法表露出来,从而教育孩子。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,爸爸妈妈辅导孩子做作业时,发现孩子坐姿不正,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,让孩子同意这种暗示,他就会学着作出反应。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注意,尤其是口头上的赞许,或亲亲他、拍拍他、搂搂他,这类都能表达对他的鼓励。
言语暗示
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,母亲提醒过几次,但成效都不理想。一次,母亲告诉浩浩,今天遇见楼下亮亮的母亲说“亮亮非常乖,天天一直自己叠被”。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,但日渐地自己动手叠被了。
分析:既然是“暗示”,就是不需要言语直接表态。当要表彰或批评时,采取一种迂回的办法,用讲故事、打比喻、作比较等办法把我们的看法巧妙地“点”出来,让孩子心领神会,在一种柔和的氛围中同意教育。